编辑部公告

    十年八方助力终不负 今朝助力双碳再出发—庆祝《储能科学与技术》创刊10周年

  • 金秋九月《储能科学与技术》迎来了他10周岁的生日,在编委专家、审稿专家、作者、读者和企业界的呵护下,他茁壮成长枝繁叶茂,更得到了储能领域专家学者的认可。储能科学与技术》创刊于2012年9月(双月刊),是由化学工业出版社和中国化工学会主办,在三届编委会的支持和帮助下,期刊质量稳步提升,影响力逐步扩大,读者群大幅拓宽,稿源数量成倍增长,目前已经被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核心期刊和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收录,并入选2020年全国石油和化工精品期刊40强、数字期刊20强。《储能科学与技术》在2020年RCCSE《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研究报告》(第六版)全国34种“能源科学技术”类期刊中水平为A+类第一名,被认定为权威学术期刊,即排在学科前5%的期刊;2021年入选中国科协全国学会期刊出版能力提升计划项目,公众号连续两年获评领研网“学术公众号100强”;2022年改版为月刊。十围之木,始生如蘖,值此创刊10周年之际,我们一起回顾10年来刊物的精彩历程,以此铭记和感谢帮助她成长的那些人!

     一 不忘初心  三届编委赓续前行

    《储能科学与技术》创办于2012年9月,主办为化学工业出版社和中国化工学会(2016年增加),主管为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顾问委员会主任为陈立泉院士,第一届编委会(2012—2015年)、第二届编委会(2016—2019年)主任为现英国伯明翰大学丁玉龙教授,第三届编委会(2019—2023年)主任为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黄学杰研究员,荣誉主编丁玉龙教授。刊物目前为中国化工学会及中国化工学会储能工程专业委员会会刊。


    在专家学者的学术支持下,《储能科学与技术》于2015年入选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并一直保持,2017年被中国科学引文核心(CSCD)收录并一直保持,2020年入编《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20年版(即第9版)电工技术类核心期刊。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21年最新发布的影响因子为1.119,位列能源学科第6位(20种期刊)。


    成绩的取得,与三届编委会的踔厉前行、开拓进取是分不开的。两年一次的编委会和一年一次的主编办公会上他们高屋建瓴为刊物把握发展方向,平时他们积极投稿和高效、严谨、公正的审稿把住了期刊的质量关,培养了作者,促进了相关研究工作。在此,让我们铭记三届编委会的编委们。




    顾问委员会主任陈立泉院士


    第一、二届编委会主任丁玉龙教授


    第三届编委会主任黄学杰研究员


    2012年在化学工业出版社召开第一届编委会第一次主编办公会


    2013年在北京召开第一届编委会成立会暨中国化工学会储能工程专委会筹备会

    2015年在北京召开第二届编委会1次会议


    2017年在溧阳召开第二届编委会第2次工作会议

    2019年8月在宁波召开第三届编委会第1次会议

    第三届编委会2021年主编办公扩大会(2021年1月·中科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第三届编委会2022年主编办公扩大会(2022年1月·怀柔北京清洁能源前沿研究中心)


     兢兢业业  各界专家辛勤培育

    《储能科学与技术》一直践行专家办刊的理念,坚持主编/副主编负责制,各位编委尽职尽责地履职才有了刊物今日的成绩。10年来,发表了诸如黄学杰研究员团队“锂电池百篇论文点评”、李泓研究员团队“锂电池基础科学问题”等一大批脍炙人口的文章。截止到2022年8月,10年来共出版66期,发表文章2071篇,其中专刊26期,专栏10个,总下载次数111万,总被引频次13067。收稿量从2012年的8篇到2021年的760余篇,发文量从2012年的19篇到2021年的275篇,都有快速增长。表1~表4给出了《储能科学与技术》创刊10年高被引论文前20名、优秀审稿专家、发文量前10作者团队、专刊等信息,这些数字清楚地反映了来自全国储能领域,尤其是编委专家们对刊物的付出与帮助,信任与支持!在此,我代表本刊编委会及主办单位向您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表1  2012—2022年被引频次前20名论文

    表2  2012—2022年优秀审稿专家

    表3  2012—2022年发文量前10作者团队

    表4  2012—2022年专刊出版情况



    10年来,各位特邀主编组织出版的“固态离子学与储能”“化工与储能”“物理储能10年”“相变储能”“钠离子电池”等专刊推动了相关科学与技术的进步;设立的“学术争鸣”“储能领域国家重点专项专栏”栏目邀请专家对当前储能领域的一些热点问题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和观点,发表的艾新平教授“可充金属锂负极,路在何方?”,李泓研究员“全固态锂电池:梦想照进现实”等文章在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更加明晰了储能领域的科学问题。



    三  搭建桥梁  助推产学研用发展

    为更好地架起产学研用各界沟通的桥梁,成立于2014年的中国化工学会储能工程专业委员会秘书处设立在了《储能科学与技术》编辑部,这为刊物发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和更多的机会,秘书处在中国化工学会、储能工程专委会和编委会的支持下,多次组织国内外储能领域的学术技术交流、技术咨询、专题讨论和承担国家软课题。


    编辑部承办的专委会年会“全国储能科学与技术大会”是2014年由专委会主任马紫峰教授、朱庆山研究员、丁玉龙教授发起设立的,大会以“促进储能科学与技术交流,推动基础研究与应用对接,提升储能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储能青年才俊”为宗旨,每届均有国内外近80所高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等的近600余名代表参会,从学术和产业化视角探讨先进储能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及趋势,以推动其应用进程。大会已成为业界口碑良好的品牌会议,因业绩突出,专委会多次获得中国化工学会的表彰。2016年作为主要申报单位申报并组织实施了中国科协 “储能技术学科方向预测及技术路线图”,圆满完成了项目既定目标要求,并获得中国化工学会 “2012—2017先进集体”。


    2012—2022年,期刊共联合承办了7届学术年会,12次专业细分论坛,1次国际分论坛,交流报告1000余个,5000余产学研各界人士参会,评选并资助优秀论文作者40余人,组织实地考察企业20多家,极大地推动了储能科技的发展。

                                  

    第一届全国储能科学与技术大会召开(2014年10月·上海交通大学)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先生在第三届全国储能科学与技术大会开幕式致辞(2016年10月·深圳)


    华中科技大学副校长解孝林教授在第五届全国储能科学与技术大会开幕式上致辞(2018年10月·华中科技大学)

    2018年【卫蓝新能源】高被引论文评选颁奖典礼(2018年10月·华中科技大学)


                                 

    中国科协“储能技术学科方向预测及技术路线图” 项目工作会议(2017年1月·广州)

    第七届全国储能科学与技术大会开幕式(2020年12月·淄博)


    四  聚焦双碳  共绘绿色未来蓝图

    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庄严宣告:“2030年前中国要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这一承诺的提出是基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碳达峰”和“碳中和”发展目标顺应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有利于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助推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实现社会高质量发展。“双碳”目标要求未来新型储能规模超10亿千瓦,正如一位业界院士所言:从来没有哪个研究领域像储能一样迎来如此大规模发展的新机遇。


    作为记载科技发展重要载体的科技期刊,为助力双碳目标的早日实现,十四五期间,我们将一如既往秉持办出我国本土精品科技期刊的理念,以提升学术影响力为第一发展要务,设立重点专刊、专栏,利用新媒体技术塑造刊物品牌,争取成为储能行业综合性知识服务平台,推动储能学科建设、政策梳理、技术发展、人才培养、研发和产业平台基地建设。


    再次衷心感谢专家学者、企业界人士的支持与帮助! 


    时间记录了我们成长的脚步,业绩证明了各界对期刊的帮扶,所有的成绩只能代表过去,站在新的起点和双碳宏伟目标背景下,我们更要马不停蹄,再接再厉,创出佳绩,十载风雨同舟路,今朝再谱新篇章,让我们携起手来,创造储能更辉煌的明天!


    第三届《储能科学与技术》编委会主任  黄学杰

    《储能科学与技术》编辑部主任  郗向丽

    二〇二二年九月

  • 发布日期: 2022-09-13  浏览: 35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