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极界面微观结构对固态锂离子电池性能的影响
Effect of electrode interface microstructure on the performance of solid-state lithium-ion battery
通讯作者: 刘训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燃料电池及锂电池建模及仿真,E-mail:liuxl@me.ustb.edu.cn。
收稿日期: 2023-02-24 修回日期: 2023-03-25
基金资助: |
|
Received: 2023-02-24 Revised: 2023-03-25
作者简介 About authors
郝增辉(1998—),男,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固态锂电池建模及仿真,E-mail:
为了研究固态电解质(SE)孔隙率、裂纹形式以及界面接触面积对于固态电池(SLIB)的影响,利用电阻网络方法对固态电解质(SE)微观结构建模,对SLIB采用一维电化学耦合接触面积模型,建立了一维电化学与二维固态电解质电阻网络模型,并基于该物理模型进行了电化学阻抗谱(EIS)仿真分析。通过不同几何模型来表示电解质缺陷和裂纹,用电阻网络模型计算得到离子电导率,将不同的电解质电导率输入到电池模型中,预测微观结构对于电池容量以及阻抗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0°~90°范围内,裂纹角度越小,对SE的电导率影响越小;为了更方便对比裂纹形状对电导率的影响,保持裂纹面积保持不变,随着裂纹长度的生长,电导率损失逐渐上升,到达极值点后,随裂纹长度增加,电导率损失开始下降;裂纹无量纲长度小于0.25时,三角形裂纹造成的电导率损失低于矩形缺陷和椭圆形缺陷;而无量纲长度大于0.25时,三角形缺陷的影响超过矩形缺陷和椭圆形缺陷;随孔隙率增加,SE电导率快速下降,近似呈线性关系。电解质缺陷导致电池的放电电压有所下降,在EIS仿真中体现为体相电阻增加。界面接触面积的损失对于电池容量的损失更为显著,且小倍率放电时,接触面积损失对于容量损失的影响显著低于大倍率放电时。不同接触面积(1.0、0.4)下,比容量下降60.08%,而在大倍率(50 C)时, γ =1.0、0.4时,比容量下降81.95%;倍率较小时,界面面积损失的影响相对较小。界面接触面积损失导致电荷转移阻抗增加, γ 从1变化至0.2时,电荷转移阻抗增加25倍,接触面积每损失0.1,电荷转移阻抗平均增加118.60 Ω。与电解质缺陷相比,界面接触面积损失导致的阻抗增加更为明显。在实际应用中,界面接触面积大于0.7,电池才能保证高容量性能。研究仿真了导致SLIB阻抗增加的电解质与界面接触因素,丰富了相关研究。
关键词: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effects of porosity, crack shape, and interface contact area of solid electrolyte (SE) on solid-state batteries (STFLIBs). We used the resistance network method to model the microstructure of SE and a one-dimensional electrochemical coupled contact area model for SLIB. We established a one-dimensional electrochemical and two-dimensional SE resistance network model based on this physical model and conducted electrochemical impedance spectroscopy (EIS) simulation analysis. By inputting different electrolyte properties into the battery model, we predicted the effect of microstructure on battery capacity and impedance. The results show that within the range of 0°~90°, smaller crack angles have less impact on the conductivity of SE. To compare the effect of crack shape on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more conveniently, we kept the crack area unchanged. As the crack length increases, the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loss gradually increases until it reaches the extreme point after which the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loss starts to decrease. When the dimensionless length of the crack is <0.25, the conductivity loss caused by triangular cracks is lower than that caused by rectangular and elliptical defects. However, when the dimensionless length is >0.25, the influence of triangular defects exceeds than that of rectangular and elliptical defects. With the increase of porosity, the conductivity of SE rapidly decreases in an approximately linear manner. Electrolyte defects lead to a decrease in the discharge voltage of the battery, which is reflected in the EIS simulation as an increase in bulk resistance. The loss of interface contact area has a more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loss of battery capacity, and this impact is significantly lower at low discharge rates compared to high discharge rates. Under different contact areas ( γ
Keywords:
本文引用格式
郝增辉, 刘训良, 孟缘, 孟楠, 温治.
HAO Zenghui.
现阶段固态锂离子电池仍然面临着很多问题,其中SE与电极界面的微观结构及界面特性对SLIB性能有显著影响。电池长时间循环导致界面接触面积损失使得锂离子电池性能衰减[5-6]。Zhang等[7]的研究表明,SLIB多次循环后性能衰减,并观察到电极与电解质界面微观结构发生损伤,在界面处观察到明显的裂纹,该研究将电池性能衰减归因于SLIB界面接触面积的损失。Zhang等[8]研究了锂枝晶生长过程电池性能表现,研究发现,随枝晶生长电解质裂纹逐渐拓展,固态电池性能逐渐下降,这是由于裂纹阻断了SE内离子传输通道。目前的研究大部分集中在裂纹拓展过程以及界面接触面积损失的原因上,而定量描述裂纹以及接触面积对于SLIB影响的研究相对较少[9-10]。
本工作围绕电解质裂纹和界面特性两方面展开,建立了二维固态电解质电阻网络(resistor network)与一维单离子导体(single ion conductor,SIC)电化学耦合模型,将电解质缺陷以及裂纹以几何模型的方式给出,通过电阻网络模型求解得到电解质离子电导率,将其代入电池模型中通过模拟的方法研究裂纹类型(三角形裂纹、椭圆形裂纹、矩形裂纹)、裂纹角度、界面接触面积对于SE电导率以及电池性能的影响,并通过电化学阻抗谱(electrochemical impedance spectroscopy,EIS)仿真定量描述了界面微观结构对于电池性能衰减的影响。
1 电化学机理模型
图1
正负极反应方程式如下:
1.1 电化学反应动力学方程
1.1.1 正极反应电化学反应动力学方程
式中,ipos为正极局部电流密度,A/m2;αpos为正极传递系数;R为气体常数,R=8.314 J/(mol·K);T为温度,K;F为法拉第常量,C/mol。
式中,Eeq, pos采用COMSOL材料库中的插值函数,V; ϕelectrolyte, pos= ϕ (L1,t),为x=L1处的电解质电势,V; ϕpos为正极电势,V;i0, pos为正极交换电流密度,A/m2;γ为实际接触面积与名义接触面积之比; η 为过电势,V;cLi, max与cLi, min分别是正极中Li最大和最小浓度,mol/m3;k
1.1.2 负极反应电化学反应动力学方程
锂金属质地较软,且已有文献[17]表明,在施加压力时有蠕变效应产生,因此,可以认为负极完全接触,不考虑接触面积损失的影响。负极界面反应的Butler-Volmer动力学方程如下:
式中,ineg为负极局部电流密度,A/m2; αneg为负极传递系数。SIC模型中[16],i0, neg修正为:
式中, ϕelectrolyte, neg= ϕ (0,t),负极接地,因此 ϕneg=0 V;k
1.2 双电层修正正负极反应
在固态电解质与电极接触界面上,存在双电层(electrical double layer),通过电极与电解质界面的电流可以分为两部分:①驱动电荷转移反应的电荷转移电流(ict);②用于双电层的充放电的双电层电流(idl)。
在电极与固态电解质界面,外部施加电流密度与两者的关系满足:
式中,ibat为电池的电流密度,A/m2;ict为电荷转移电流,A/m2;idl为双电层电流,A/m2。
其中,idl表达式如下:
将以上关系式代入,得到
式中,cdl, pos为正极双电层电容,F/cm2;cdl, neg为负极双电层电容,F/cm2。
1.3 物质守恒
1.3.1 正极控制方程及边界条件
由于正极中存在浓度梯度,因此会产生LiCoO2扩散以及迁移。正极内部控制方程可由
式中,cLi为Li在正极中的浓度,mol/m3;jLi为LiCoO2在正极中的质量通量,mol/(m2·s);t为时间,s;RLi为正极与电解质界面处的反应速率,mol/(m3·s)。电极中LiCoO2通量可由
式中,DLi为正极LiCoO2扩散系数,m2/s。
因为是恒流放电过程,总电流不受接触面积减小的影响,界面Li的反应速率会相应增大,因此对界面反应速率进行修正,考虑到接触面积比 γ,修正为:
式中, γ 为实际接触面积与名义接触面积之比;Zi为电极反应化学计量系数;n为参与反应电子数。
正极两侧边界条件如下:
1.3.2 固态电解质中的控制方程及边界条件
SIC模型假设电解质中只有一种离子移动,由于电中性假设,因此电解质内没有浓度梯度,因此控制方程:
式中,c
1.4 电荷守恒
在放电过程中,固态电池系统的电荷处于守恒状态,由于Li+在固相中传输,其电流密度可用欧姆定律来描述:
式中,ielectrolyte、ipos分别为SE、正极中的电流密度,A/m2; σe、 σpos分别为SE离子电导率、正极的有效电导率,S/m; ϕelectrolyte、 ϕpos分别为固态电解质和正极的电势,V。
1.5 微观结构及裂纹建模
图2
图2
SE晶粒结构模型和电阻网络模型
Fig. 2
Schematic diagram of SE grain structure model and resistance network model
图2(b)中的RGB, long、RGB, short和RGI分别为沿晶界长度方向的电阻、沿晶界宽度方向的电阻、晶粒电阻,Ω。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LR为图中电阻的长度,m; σ 为电导率,S/m;AR为截面积,m2。
式中,Vi 代表节点i的电压;j为和i节点直接相连的节点;Rij 为节点i和j之间的电阻,Ω。由电阻网络法求得离子电导率后,由Nernst-Einstein方程求得锂离子扩散系数:
式中,D为电解质内离子扩散系数,m2/s;kB为玻尔兹曼常数,kB=1.380649×10-23 J/K;e为基本电荷量,C;n为移动离子密度,m-3。
图3
图3
存在裂纹的SE电阻网络模型图
Fig. 3
Model diagram of defective solid electrolyte resistance network
1.6 EIS模拟
电池阻抗响应模拟频率0.1~106 Hz,交流信号振幅5 mV,阻抗测量期间,电池电压保持在4.0 V,因此,EIS仿真中,将电池初始值设置为4.0 V,将相同的扰动电压信号应用于电化学机理模型中,分析模型的输入以及输出信号获得相应的EIS响应。
EIS模拟中,对于施加一个扰动电压,表达式 如
式中,
式中,
从上式中可以获得电流谐波扰动和相位差。
STFLIB涉及的物理过程基本上是非线性过程。当周期性电压扰动叠加到电池工作电压上时,电池状态将围绕该点振荡。扰动大小足够小时,电池物理过程可以被视为线性。在这种情况下,可以使用电压与电流的比值计算阻抗:
式中,Z为锂离子电池的阻抗,Ω;Zre为阻抗实部,Ω;Zim为阻抗虚部,Ω。
通过上式可以计算电池的电化学阻抗谱特性,由此反映出电池的电化学反应过程、材料特性等参数。
1.7 模型求解
本工作的求解思路如图4所示。
图4
表1 模型参数
Table 1
参数 | 值 | 来源 |
---|---|---|
正极最大LiCoO2浓度,cLi,max/(mol/m3) | 48924 | [11] |
正极最小LiCoO2浓度,cLi,min/(mol/m3) | 20793 | [11] |
初始正极LiCoO2浓度,cLi,init/(mol/m3) | 21045 | [11] |
正极反应表观速率常数,k | 2.6×10-10 | Assumed |
负极反应表观速率常数,k | 1.2×10-4 | Assumed |
气体常数,R/[J/(mol·K)] | 8.314 5 | [11] |
温度,T/K | 298.15 | [11] |
SE厚度,h1/m | 1×10-5 | [11] |
正极厚度,h2/m | 5×10-7 | [11] |
法拉第常数,F/(C/mol) | 96485 | |
Al-LLZO晶界厚度,LGB/m | 7.5×10-9 | [11] |
Al-LLZO晶粒长度,LGI/m | 1×10-7 | [11] |
截面积,A/m2 | 1×10-4 | [11] |
正极电荷转移系数, αpos | 0.6 | [11] |
负极电荷转移系数, αneg | 0.5 | [11] |
电解质中锂离子复合反应速率常数,kr/(m3/mol) | 0.9×10-8 | [13] |
负极平衡电位,Eeq, neg | 0 | [11] |
正极双电层电容,Cdl, pos/(F/cm2) | 5.30×10-7 | [15] |
负极双电层电容,Cdl, neg/(F/cm2) | 1.74×10-8 | [15] |
1.8 模型验证
图5
图5
(a) 本工作模型10 C放电曲线和参考文献中放电曲线对比图;(b) 不同放电倍率下放电容量对比图
Fig. 5
(a) The 10 C discharge curve of the model in this paper is compared with the discharge curve in the references; (b) Comparison diagram of discharging capacity under different discharge rates
2 结果和讨论
2.1 孔隙率与界面接触面积对固态电池性能的影响
图6
图6
(a) 不同倍率下界面接触面积与容量损失的关系;(b) 电解质孔隙率与放电曲线关系
Fig. 6
(a)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rface contact area and capacity loss at different discharge rate; (b) Relationship between electrolyte porosity and discharge curve
图6比较了不同倍率、不同接触面积以及不同孔隙率对电池放电曲线的影响,研究表明,高倍率放电以及界面损失均会造成电池比容量的损失;小倍率(0.1 C)放电时,不同接触面积(1.0、0.4)下,比容量从155.56 mAh/g下降至62.10 mAh/g,下降约为60.08%,而在大倍率(50 C)时, γ =1.0、0.4时,比容量从31.43 mAh/g下降至5.67 mAh/g,下降约为81.95%。倍率较小时,界面面积损失的影响较小。
2.2 裂纹对SE的影响
SE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枝晶的生长,然而SE在制备以及使用过程中会产生一些微小裂纹,如枝晶生长产生的裂纹[9]。本节内容针对裂纹生长角度、裂纹形状,通过前文的SE模型,分析了两者之间的关系,并简要分析裂纹对电池产生的影响。电导率损失关系式如
式中, σperfect为完美电解质的离子电导率,S/m; σdefect为有缺陷电解质的离子电导率,S/m。
图7
图7
(a) 裂纹角度与SE电导率损失曲线;(b) 裂纹形状、无量纲长度与SE电导率损失曲线
Fig. 7
(a) Crack angle and SE conductivity loss curve; (b) Crack shape, dimensionless length and SE conductivity loss curve
2.3 孔隙率与界面接触面积的EIS仿真分析
图8是固态电解质离子电导率和扩散系数与孔隙率之间的关系曲线,通过电阻网络法求得电解质离子电导率后再通过
图8
图8
固态电解质离子电导率和扩散系数与孔隙率的关系曲线
Fig. 8
Relationship curve between ionic conductivity, diffusion coefficient and porosity of solid electrolyte
如图8所示,在孔隙率不高于25%情况下,随孔隙率增加,离子电导率和扩散系数逐渐下降。孔隙率25%与0相比,电导率从1.21×10-5 S/cm下降至4.81×10-6 S/cm,扩散系数从8.06×10-15 m2/s下降至3.21×10-15 m2/s,下降幅度60.11%。
图9
图9
(a) 不同孔隙率下的电池奈奎斯特图;(b) 不同界面接触面积下电池奈奎斯特图
Fig. 9
(a) Nyquist diagram of battery with different porosity; (b) Nyquist diagram of battery with different interface contact area
图9(b)是不同界面接触面积下,固态锂离子电池奈奎斯特曲线,Z轴为界面实际接触面积与界面名义接触面积比值;由图可以看出,随着界面接触面积变小,阻抗曲线的圆弧半径逐渐增加,即电荷转移阻抗逐渐增加,且变化率逐渐上升。与 γ =1时相比, γ =0.2时,电荷转移阻抗从39.54 Ω上升至988.36 Ω,增加25倍,如图6(a)所示,电池容量也有明显损失。由前文可知,随孔隙率增加,离子电导率逐渐下降,这导致了EIS仿真中阻抗的增加,由于离子在电解质中的传输对电压扰动的响应较快,因此发生在EIS仿真的高频区域,表现为奈奎斯特曲线整体向右移动,电池体相电阻增加。而界面接触面积损失导致电极与电解质界面离子传输受阻,电荷转移阻抗增加,该部分在EIS仿真中表现为中频区半圆弧增加。
2.4 SE裂纹的EIS仿真分析
图10
图10
(a) 不同电解质裂纹角度下的电池奈奎斯特图;(b) 不同无量纲长度下的电池奈奎斯特图
Fig. 10
(a) Nyquist diagram of battery with different electrolyte crack angles; (b) Nyquist diagram of battery with different dimensionless length
图10(b)为不同无量纲长度下的固态电池奈奎斯特图,Z轴为电解质裂纹的无量纲长度,随裂纹无量纲长度增加,电池的体相电阻先增加后下降,无量纲长度为0.4时的体相电阻最大,其值为110.5 Ω;无量纲长度0.05时的体相电阻最小,其值为81.1 Ω。
3 结论
将电解质缺陷以及裂纹以几何模型的方式给出,通过电阻网络模型求解得到电解质离子电导率,将其代入到电池模型中通过模拟的方法得到电极界面微观结构对于电池性能的影响,得到以下主要结论:
(1)研究发现,在0°~90°范围内,裂纹角度越小,对SE电导率影响越小;本工作假定裂纹面积保持不变,随着裂纹长度的生长,电导率损失逐渐上升,到达极值点后,随裂纹长度增加,电导率损失开始下降,无量纲长度小于0.25时,三角形裂纹造成的电导率损失低于矩形缺陷和椭圆形缺陷;而无量纲长度增加到0.25以后时,三角形缺陷对SE的影响超过矩形缺陷和椭圆形缺陷。
(2)本工作对基于不同的接触面积、电解质孔隙率、电解质裂纹对固态电池进行了电化学阻抗谱的仿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电解质裂纹、电解质孔隙率增加会影响电解质内离子输运,导致体相电阻的增长;而界面接触面积损失会影响电荷转移过程,导致电荷转移阻抗增加。
(3)与固态电解质缺陷相比,界面接触面积损失导致的阻抗增加最为明显, γ 从1变化至0.2时,电荷转移阻抗增加25倍,接触面积损失0.1,电荷转移阻抗平均增加118.60 Ω。
符 号 说 明
正极双电层电容,F/cm2 | |
负极双电层电容,F/cm2 | |
正极中锂离子浓度,mol/m3 | |
正极LiCoO2扩散系数,m2/s | |
负极平衡电位,V | |
正极平衡电位,V | |
法拉第常量,C/mol | |
电池的电流密度,A/m2 | |
电荷转移电流,A/m2 | |
双电层电流,A/m2 | |
SE中的电流密度,A/m2 | |
负极界面局部电流密度,A/m2 | |
正极界面局部电流密度,A/m2 | |
负极界面参考交换电流密度,A/m2 | |
正极界面参考交换电流密度,A/m2 | |
组分i通量,mol/(m2·s) | |
负极反应的表观速率常数,mol/(m2·s) | |
正极反应的表观速率常数,mol/(m2·s) | |
气体常数,J/(mol·K) | |
晶界长度方向的电阻,Ω | |
晶界宽度方向的电阻,Ω | |
晶粒电阻,Ω | |
正极/电解质界面处反应速率,mol/(m3·s) | |
温度,K | |
正极传递系数,1 | |
负极传递系数,1 | |
实际接触面积与名义接触面积比值,1 | |
SE电导率,S/m | |
正极有效电导率,S/m | |
固态电解质电势,V | |
正极的电势,V |
参考文献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