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李海涛, 孔令丽, 张欣, 余传军, 王纪威, 徐琳. N/P设计对高镍NCM/Gr电芯性能的影响[J]. 储能科学与技术, 2022, 11(7): 2040-2045. |
[2] |
姚祯, 张琦, 王锐, 刘庆华, 王保国, 缪平. 生物质衍生碳材料在全钒液流电池电极方面的应用[J]. 储能科学与技术, 2022, 11(7): 2083-2091. |
[3] |
陈龙, 夏权, 任羿, 曹高萍, 邱景义, 张浩. 多物理场耦合下锂离子电池组可靠性研究现状与展望[J]. 储能科学与技术, 2022, 11(7): 2316-2323. |
[4] |
鲁志颖, 江杉, 李全龙, 马可心, 傅腾, 郑志刚, 刘志成, 李淼, 梁永胜, 董知非. 全钒液流电池在充电结束搁置阶段的开路电压变化[J]. 储能科学与技术, 2022, 11(7): 2046-2050. |
[5] |
易顺民, 谢林柏, 彭力. 基于VF-DW-DFN的锂离子电池剩余寿命预测[J]. 储能科学与技术, 2022, 11(7): 2305-2315. |
[6] |
祝庆伟, 俞小莉, 吴启超, 徐一丹, 陈芬放, 黄瑞. 高能量密度锂离子电池老化半经验模型[J]. 储能科学与技术, 2022, 11(7): 2324-2331. |
[7] |
王宇作, 王瑨, 卢颖莉, 阮殿波. 孔结构对软碳负极储锂性能的影响[J]. 储能科学与技术, 2022, 11(7): 2023-2029. |
[8] |
刘显茜, 孙安梁, 田川. 基于仿生翅脉流道冷板的锂离子电池组液冷散热[J]. 储能科学与技术, 2022, 11(7): 2266-2273. |
[9] |
霍思达, 薛文东, 李新丽, 李勇. 基于CiteSpace知识图谱的锂电池复合电解质可视化分析[J]. 储能科学与技术, 2022, 11(7): 2103-2113. |
[10] |
邓健想, 赵金良, 黄成德. 高能量锂离子电池硅基负极黏结剂研究进展[J]. 储能科学与技术, 2022, 11(7): 2092-2102. |
[11] |
孔为, 金劲涛, 陆西坡, 孙洋. 对称蛇形流道锂离子电池冷却性能[J]. 储能科学与技术, 2022, 11(7): 2258-2265. |
[12] |
欧宇, 侯文会, 刘凯. 锂离子电池中的智能安全电解液研究进展[J]. 储能科学与技术, 2022, 11(6): 1772-1787. |
[13] |
韩俊伟, 肖菁, 陶莹, 孔德斌, 吕伟, 杨全红. 致密储能:基于石墨烯的方法学和应用实例[J]. 储能科学与技术, 2022, 11(6): 1865-1873. |
[14] |
辛耀达, 李娜, 杨乐, 宋维力, 孙磊, 陈浩森, 方岱宁. 锂离子电池植入传感技术[J]. 储能科学与技术, 2022, 11(6): 1834-1846. |
[15] |
燕乔一, 吴锋, 陈人杰, 李丽. 锂离子电池负极石墨回收处理及资源循环[J]. 储能科学与技术, 2022, 11(6): 1760-177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