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袁玉和, 刘亮, 张洪涛, 衣启正, 张永鹏, 郭延哲, 苑文畅, 李希超. 锂离子电容器自放电检测方法研究[J]. 储能科学与技术, 2022, 11(2): 690-696. |
| [2] |
王鑫, 胡培, 周远明, 徐进霞, 蒋妍. Nb2C MXene衍生Nb2O5多层纳米片的快速合成及其在锂离子电容器中的性能[J]. 储能科学与技术, 2022, 11(1): 38-44. |
| [3] |
郭义敏, 郭德超, 张啟文, 龙超, 何凤荣. 电极结构对锂离子电容器电性能的影响[J]. 储能科学与技术, 2021, 10(6): 2106-2111. |
| [4] |
赵清江, 张贵锋. 硬碳的预锂化及其电化学性能[J]. 储能科学与技术, 2021, 10(6): 2112-2116. |
| [5] |
刘腾宇, 张熊, 安亚斌, 李晨, 马衍伟. 石墨烯在锂离子电容器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 储能科学与技术, 2020, 9(4): 1030-1043. |
| [6] |
沈浩宇, 陈理, 王冰冰, 王鹏伟, 周志学. 泡沫铅板栅的比表面积对铅酸电池性能的影响[J]. 储能科学与技术, 2020, 9(3): 856-860. |
| [7] |
郭鑫, 赵也非, 郑俊生, 秦楠, 戴宁宁. 基于锂离子电容器的48 V启停电源系统设计[J]. 储能科学与技术, 2019, 8(6): 1159-1164. |
| [8] |
张耀升, 刘志恩, 孙现众, 安亚斌, 张熊, 马衍伟. 软包锂离子电容器放电过程热模拟[J]. 储能科学与技术, 2019, 8(5): 922-929. |
| [9] |
王婧, 高洪波, 胡道中, 魏三平, 郑丽花, 赵云鹏, 钟明, BURKE Andrew F, 李灵宏. 锂离子电容器直流内阻测试方法研究[J]. 储能科学与技术, 2018, 7(6): 1242-1247. |
| [10] |
赵兴茹, 安琪, 马向东, 刘金, 吴志勇, 刘文杰, 张熊. 金属氧化物作为锂离子电容器负极的研究进展[J]. 储能科学与技术, 2018, 7(4): 555-564. |
| [11] |
钟明, 闫伟, 王佳超, 王婧, 李灵宏. 炭基锂离子电容器负极预嵌锂技术研究进展[J]. 储能科学与技术, 2018, 7(4): 639-645. |
| [12] |
曹勇, 严长青, 王义飞, 李道聪, 林少雄, 梁大宇, 代北北, 胡攀攀, 卞林, 杨续来, 徐兴无. 高安全高比能量动力锂离子电池系统路线探索[J]. 储能科学与技术, 2018, 7(3): 384-393. |
| [13] |
张世明1,2,车海英1,杨 柯1,杨馨蓉1,郑 丹2,马紫峰1,2. 基于LiFePO4和活性炭的混合型电化学储能器件研究[J]. 储能科学与技术, 2018, 7(2): 240-247. |
| [14] |
杨 斌1,2,傅冠生2,丁 升2,王成扬1,阮殿波2,刘秋香2. 以高富锂Li2NiO2/活性炭为正极的锂离子电容器电化学性能研究[J]. 储能科学与技术, 2018, 7(2): 270-275. |
| [15] |
李 钊1,孙现众1,2,李 晨1,2,张 熊1,2,王 凯1,2,刘文杰1,3,张 澄2,马衍伟1,2. 介孔石墨烯/炭黑复合导电剂在锂离子电容器负极中的应用[J]. 储能科学与技术, 2017, 6(6): 126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