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何凤荣, 张啟文, 郭德超, 郭义敏, 郭孝东. 电极结构对(NCM+AC)/HC混合型电容器电性能的影响[J]. 储能科学与技术, 2022, 11(7): 2051-2058. |
[2] |
韩俊伟, 肖菁, 陶莹, 孔德斌, 吕伟, 杨全红. 致密储能:基于石墨烯的方法学和应用实例[J]. 储能科学与技术, 2022, 11(6): 1865-1873. |
[3] |
张策, 李思吾, 谢佳. 合金型负极预锂化技术研究进展[J]. 储能科学与技术, 2022, 11(5): 1383-1400. |
[4] |
彭康, 刘俊敏, 唐珙根, 杨正金, 徐铜文. 水系有机液流电池电化学活性分子研究现状及展望[J]. 储能科学与技术, 2022, 11(4): 1246-1263. |
[5] |
徐晓斌, 徐业飞, 张恒运, 朱顺良, 王海峰. 风冷电池模组热性能及成组效率的多目标优化[J]. 储能科学与技术, 2022, 11(2): 553-562. |
[6] |
靳文婷, 廖满生, 黄骥, 魏子栋. 车用高能量密度锂离子电池技术发展态势[J]. 储能科学与技术, 2022, 11(1): 350-358. |
[7] |
闫梦蝶, 李晖, 凌敏, 潘慧霖, 张强. 基于溶解沉积机制锂硫电池的研究进展简评[J]. 储能科学与技术, 2020, 9(6): 1606-1613. |
[8] |
刘腾宇, 张熊, 安亚斌, 李晨, 马衍伟. 石墨烯在锂离子电容器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 储能科学与技术, 2020, 9(4): 1030-1043. |
[9] |
邹剑, 汪博筠, 杨家超, 牛晓滨, 王丽平.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β-Li0.3V2O5 的电化学性能研究[J]. 储能科学与技术, 2020, 9(2): 353-360. |
[10] |
李文俊, 徐航宇, 杨琪, 李久铭, 张振宇, 王胜彬, 彭佳悦, 张斌, 陈相雷, 张臻, 杨萌, 赵言, 耿瑶瑶, 黄文师, 丁泽鹏, 张雷, 田启友, 俞会根, 李泓. 高能量密度锂电池开发策略[J]. 储能科学与技术, 2020, 9(2): 448-478. |
[11] |
邢学奇, 刘庆华. 非水氧化还原液流电池研究进展[J]. 储能科学与技术, 2020, 9(2): 617-625. |
[12] |
官亦标, 沈进冉, 李康乐, 徐斌. 电容型锂离子电池研究进展[J]. 储能科学与技术, 2019, 8(5): 799-806. |
[13] |
张永龙, 夏会玲, 林久, 陈少杰, 许晓雄. 浅析固态锂离子电池安全性[J]. 储能科学与技术, 2018, 7(6): 994-1002. |
[14] |
熊凡, 张卫新, 杨则恒, 陈飞, 王同振, 陈章贤. 高比能量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研究进展[J]. 储能科学与技术, 2018, 7(4): 607-617. |
[15] |
赵兴茹, 安琪, 马向东, 刘金, 吴志勇, 刘文杰, 张熊. 金属氧化物作为锂离子电容器负极的研究进展[J]. 储能科学与技术, 2018, 7(4): 555-56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