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何凤荣, 张啟文, 郭德超, 郭义敏, 郭孝东. 电极结构对(NCM+AC)/HC混合型电容器电性能的影响[J]. 储能科学与技术, 2022, 11(7): 2051-2058. |
[2] |
韩俊伟, 肖菁, 陶莹, 孔德斌, 吕伟, 杨全红. 致密储能:基于石墨烯的方法学和应用实例[J]. 储能科学与技术, 2022, 11(6): 1865-1873. |
[3] |
鲁恒飞, 徐兴无, 凌生斌, 申永宽. 一款软包电池模组开发与应用[J]. 储能科学与技术, 2022, 11(5): 1468-1474. |
[4] |
魏超超, 余创, 吴仲楷, 彭林峰, 程时杰, 谢佳. Li3PS4 固态电解质的研究进展[J]. 储能科学与技术, 2022, 11(5): 1368-1382. |
[5] |
张策, 李思吾, 谢佳. 合金型负极预锂化技术研究进展[J]. 储能科学与技术, 2022, 11(5): 1383-1400. |
[6] |
孙玉琦, 魏凤, 周洪, 周超峰. 专利视域下全球锂硫电池技术竞争态势分析[J]. 储能科学与技术, 2022, 11(5): 1657-1666. |
[7] |
彭康, 刘俊敏, 唐珙根, 杨正金, 徐铜文. 水系有机液流电池电化学活性分子研究现状及展望[J]. 储能科学与技术, 2022, 11(4): 1246-1263. |
[8] |
靳文婷, 廖满生, 黄骥, 魏子栋. 车用高能量密度锂离子电池技术发展态势[J]. 储能科学与技术, 2022, 11(1): 350-358. |
[9] |
孙春水, 郭德才, 陈剑. 碳化木耳多孔碳的制备及在硫正极中的应用[J]. 储能科学与技术, 2021, 10(6): 2060-2068. |
[10] |
刘洋洋, 王旭阳, 徐谢宇, 王永静, 熊仕昭, 宋忠孝. 锂金属负极用集流体改性研究及进展[J]. 储能科学与技术, 2021, 10(4): 1261-1272. |
[11] |
朱鑫鑫, 蒋伟, 万正威, 赵澍, 李泽珩, 王利光, 倪文斌, 凌敏, 梁成都. 固态锂硫电池电解质及其界面问题研究进展[J]. 储能科学与技术, 2021, 10(3): 848-862. |
[12] |
谢彬, 孙嘉楠. 基于机械仿真和测试的高比能量锂硫电池模组开发[J]. 储能科学与技术, 2021, 10(2): 586-597. |
[13] |
闫梦蝶, 李晖, 凌敏, 潘慧霖, 张强. 基于溶解沉积机制锂硫电池的研究进展简评[J]. 储能科学与技术, 2020, 9(6): 1606-1613. |
[14] |
陆贇, 梁嘉宁, 朱用, 李峥嵘, 胡冶州, 陈科, 王得丽. 有机物衍生的锂硫电池正极材料研究进展[J]. 储能科学与技术, 2020, 9(5): 1454-1466. |
[15] |
刘腾宇, 张熊, 安亚斌, 李晨, 马衍伟. 石墨烯在锂离子电容器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 储能科学与技术, 2020, 9(4): 1030-104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