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期刊目录

    2023年, 第12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23-06-05 上一期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本期中英文目录
    2023 (6):  0. 
    摘要 ( 8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储能材料与器件
    阴极相对湿度对PEMFC电解质水含量及性能的影响
    禹永帅, 刘永峰, 裴普成, 张璐, 姚圣卓
    2023 (6):  1755-1764.  doi: 10.19799/j.cnki.2095-4239.2023.0048
    摘要 ( 237 )   HTML ( 71 )   PDF(4647KB) ( 160 )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工作过程中必须确保电解质的充分水合,且要避免凝结的液态水阻塞传质通道。为探究进气相对湿度对PEMFC电解质水含量及输出性能的影响,提出了阴极进气水含量(CIWC)模型。该模型考虑了膜电阻受温度和水含量的影响,推导了电解质水含量计算公式,将CIWC模型耦合进计算流体力学软件Fluent中进行计算。搭建了燃料电池测试平台,在工作温度为60 ℃,阳极相对湿度100%,阴极相对湿度50%、75%、100%工况下进行实验。将CIWC模型、Fluent内置模型的仿真值与实验值进行比较,并分析阴极侧电解质水含量、膜的电导率、水的摩尔分数分布。结果表明:当阴极相对湿度50%,电压为0.739 V时,CIWC模型精度比Fluent模型提高了17.67%;当阴极相对湿度100%时,CIWC模型与实验值最大相对误差为5.66%。随着阴极进气相对湿度的增加,电解质水含量在电压为0.75 V时不断增大,电压为0.6 V时趋于饱和,从空气入口到出口,电解质水含量、质子电导率、催化层水的摩尔分数沿着流场方向逐渐增大;当阴极相对湿度75%时,电解质水含量分布更均匀,电池输出功率密度最高为272.08 mW/cm2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数据中心用壳管式相变储能换热器的储能特性
    彭子安, 段文超, 李杰, 孙小琴, 宋孟杰
    2023 (6):  1765-1773.  doi: 10.19799/j.cnki.2095-4239.2022.0741
    摘要 ( 187 )   HTML ( 46 )   PDF(4167KB) ( 140 )  

    针对相变储能换热器储/放能率低的问题,本工作设计了一种壳管式相变储能换热器,以相变温度为25 ℃的石蜡为储能材料,以水为传热流体,研究传热流体对换热器储能性能的影响。搭建了壳管式相变储能换热器的实验平台,并利用FLUENT软件对其进行三维瞬态建模,通过改变边界工况进行储能数值模拟,并对最优工况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数值模拟不同传热流体温度和流速对蓄/放热过程的影响,传热流体温度与相变温度的差值越大,相变单元蓄/放热速率越快,平均储/放能率越大;温差增大5 ℃,平均储能率最大提高91%,平均放能率最大提高124%,但温差增大造成的不可逆?损失也越大;而在凝固过程中,由于相变材料内部自然对流的作用非常小,放热速率远低于蓄热速率,温差同为5 ℃时平均放能率仅为平均储能率的64%,温度差是主要影响因素。随着传热流体流速的增加,流体侧对流换热的加强会加快换热,加快熔化,但对壳管式换热器的平均储能率和?损失影响不大。综合考虑平均储/放能率和?损失,本研究中换热器性能最佳的蓄热工况为40 ℃,放热工况为10 ℃,流速工况为0.5 m/s,研究结果可为储能换热器在数据中心的应用提供一定参考。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骨架结构对固液相变蓄热性能影响的LBM研究
    李晓庆, 范玉泽, 刘晓燕
    2023 (6):  1774-1783.  doi: 10.19799/j.cnki.2095-4239.2022.0776
    摘要 ( 230 )   HTML ( 23 )   PDF(4523KB) ( 76 )  

    固液相变材料通过潜热的形式存储能量,被大规模应用于热能存储领域,然而传统相变材料的热导率普遍较小,添加高热导率的多孔骨架可以提高蓄热性能。为了探究骨架结构对蓄热性能的影响,本工作采用基于焓法的格子Boltzmann双分布模型,在孔隙尺度上研究了骨架孔隙率和方向生长概率对熔化过程的影响,提出了无量纲蓄热功率作为评价参数。结果表明:随着孔隙率的降低,复合材料的熔化速率加快,无量纲蓄热功率增大。当孔隙率处于0.80以下时,无量纲蓄热功率较纯相变材料得到提高。选择合适的方向生长概率可以有效改善换热速率。主生长方向为1,3方向的骨架所需完全熔化时间较均匀骨架时缩短13.9%。本工作为多孔骨架复合相变材料的设计和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数据参考。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不同碳含量对SiO/C负极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张慎然, 徐立环, 苏畅
    2023 (6):  1784-1793.  doi: 10.19799/j.cnki.2095-4239.2023.0184
    摘要 ( 247 )   HTML ( 66 )   PDF(10169KB) ( 242 )  

    合理的碳包覆层对SiO负极材料性能的提升至关重要,但是有关碳含量与电极电化学性能之间的内在联系尚未有深入的研究。本工作利用化学气相沉积(CVD)技术制备了不同碳含量的SiO/C负极材料,深入研究发现当碳含量(质量分数)为5%左右时,复合材料的电化学性能表现最优,这归因于该碳含量下材料的锂离子传输效率相对较高;进一步研究发现,当CVD过程的碳含量继续增加时,沉积碳的无序结构占比较大,虽然导电性有所提升,但是原本供锂离子传输的空隙被大量堵塞,极大影响了电极反应动力学。所制备的SiO/C-2电极表现出最优异的循环性能,在经历100个循环后仍然具有1350 mAh/g的可逆容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石墨烯电极的埃洛石/聚苯胺超高柔性复合电极
    冯准
    2023 (6):  1794-1803.  doi: 10.19799/j.cnki.2095-4239.2023.0120
    摘要 ( 203 )   HTML ( 28 )   PDF(5950KB) ( 131 )  

    导电聚合物聚苯胺(PANI)具有理论电容大、制备成本低、容易大规模合成等优点,在超级电容器领域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然而纯的PANI结构致密,实际电容有限,限制了其在电化学储能器件中的应用。本研究利用工艺简单且成本较低的化学氧化聚合法制备了基于无机中空管状埃洛石和导电聚合物PANI的纳米复合物,并将其浇注在石墨烯电极上制备高柔性超级电容器电极。通过扫描电镜对产物的微观形貌进行分析,可以看到PANI均匀包覆在埃洛石管壁上,形成多级分层的核壳结构。基于此,电极材料与电解液的有效接触面积明显增大,得到的埃洛石/聚苯胺电极在1 A/g的电流密度下呈现出超高的电容值(446.1 F/g),并且在10 A/g的高电流密度下仍然具有良好的倍率性能和循环稳定性(循环1600次后保留初始电容值的90.5%)。此外,由于石墨烯基底与PANI之间存在的π-π堆积作用,PANI在反复弯折过程中能紧紧黏附在石墨烯电极上,进而展现出超高的耐弯折性能(5000次弯折,电容保留率90.2%)。本方法制备的复合电极具有卓越的电化学性能,为制备导电聚合物基高柔性超级电容器提供了参考。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物理吸附储氢材料的研究进展
    刘名瑞, 丁凯, 王唯, 孙进
    2023 (6):  1804-1814.  doi: 10.19799/j.cnki.2095-4239.2023.0029
    摘要 ( 641 )   HTML ( 64 )   PDF(4004KB) ( 543 )  

    氢能是可持续的二次清洁能源,在规模化应用的进程中,氢气的储运技术是制约氢能产业链发展的关键因素。物理吸附储氢技术是未来氢气安全应用的重要途径之一,但仍需克服储氢容量低和室温储氢难的技术难题。围绕物理吸附储氢技术研究,总结归纳了碳基材料(如活性炭、石墨烯、碳纳米管、介孔碳和碳气凝胶)、有机骨架材料[如金属有机骨架材料(MOFs)和共价有机骨架材料(COFs)]、水合物3类作为储氢材料的研发历程和研究进展,介绍了各类材料在提升储氢容量方面的研究成果和技术手段,同时分析了上述物理吸附储氢材料的储氢原理和在氢气储运利用上的技术特点,对比基于不同物理吸附机制的储氢材料优缺点,为氢储运技术应用提供进一步应用分析依据。最后针对未来固态储氢的发展趋势和目前的技术瓶颈,对物理吸附储氢技术突破点和发展方向提出建议。物理吸附储氢技术虽然具有明显的技术瓶颈,但与其他储氢技术结合形成复合储氢体系,仍然具有很好的协同效应,帮助提高储氢效率、改善吸放氢动力学和热力学性能,是储氢领域必要的技术分支。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含有机硼的锂离子电池聚合物电解质的研究进展
    黄凌锋, 韩东梅, 黄盛, 王拴紧, 肖敏, 孟跃中
    2023 (6):  1815-1830.  doi: 10.19799/j.cnki.2095-4239.2023.0125
    摘要 ( 370 )   HTML ( 57 )   PDF(13181KB) ( 204 )  

    由于固态聚合物电解质具有较高的安全性、柔性、与电极的界面兼容性,易加工,锂聚合物固态电池成为一种有前景的、能满足高能量密度和高安全性要求的储能设备。有机硼化合物具有设计多样性、热稳定性好、能提高电解质锂离子迁移数等特点,在锂离子电池聚合物电解质中被广泛研究。本文通过对近年来相关文献的调研,综述了含有机硼的锂离子电池聚合物电解质的最新进展,介绍了锂离子电池聚合物电解质的优势、组成和分类,详细阐述了硼酸阴离子型单离子聚合物电解质、硼酸酯型聚合物电解质以及硼酸锂盐、硼酸酯、硼烷电解质添加剂在聚合物锂离子电池中的应用。综合分析表明,在聚合物电解质中引入含硼基团能提升电解质的锂离子迁移数、抑制锂枝晶的生长,使用有机硼电解质添加剂能改善界面接触、在电极和电解质间构建稳定的SEI膜。最后指出含有机硼的聚合物电解质实际应用面临的挑战,并对未来可能进行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本文旨在突出硼元素在聚合物电解质中的应用潜力,为锂聚合物固态电池的研究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储能系统与工程
    压缩空气弹射系统实验与仿真
    刘夏, 张新敬, 李笑宇, 徐玉杰, 徐谦, 陈海生
    2023 (6):  1831-1839.  doi: 10.19799/j.cnki.2095-4239.2022.0743
    摘要 ( 484 )   HTML ( 32 )   PDF(4859KB) ( 246 )  

    弹射起飞能够有效降低无人机起飞阶段的能量消耗,增加有效载荷,提升巡航里程。本研究以固定翼无人机压缩空气弹射系统为研究对象,开展实验与仿真研究。基于MATLAB总体热力学设计,本工作成功研制了压缩空气弹射器样机,开展了详细的实验测试;并进一步建立动态仿真模型,把握其气动作用过程。本研究获得了无人机弹射过程中的压力变化及速度、加速度以及位移等运动参数随时间的变化曲线,详细分析了弹射过程中压缩空气的流动规律及其对活塞的作用过程,并分析了不同工作压力对弹射器性能的影响。本研究详细分析了弹射器的具体工作过程与弹射性能,实验测试结果表明:最终搭建的弹射器样机可实现50 kg无人机以25.11 m/s的速度弹射起飞;并通过仿真研究获得了其气动作用机理。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压缩空气储能系统动态运行特性
    孙晓霞, 桂中华, 高梓玉, 周冰倩, 刘夏, 张新敬, 郭欢, 李文, 盛勇, 朱阳历, 周健, 徐玉杰
    2023 (6):  1840-1853.  doi: 10.19799/j.cnki.2095-4239.2023.0181
    摘要 ( 255 )   HTML ( 33 )   PDF(2304KB) ( 191 )  

    发展基于可再生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支撑“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的实现,由于风、光等可再生能源的间歇性、波动性、周期性等特点,需要集成大规模长时储能系统,提升风光等可再生能源发电的品质与可控性,压缩空气储能具有效率高、成本低、环境友好等优点,被认为是最具发展潜力的大规模长时储能技术。压缩空气储能系统通常为定容储气,因此其储能(储气)过程与释能(释气)过程处于动态,本工作围绕储/释能过程的压力变化,开展了压缩空气储能系统不同运行模式特性研究,建立了部件的动态模型,通过仿真获得了系统主要部件的工作特性,以及系统的总体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在释能过程采取定压和滑压结合模式和扩大储气室压力变化范围可以提高TS-CAES系统效率和能量密度。释能时间为6 h,系统效率和能量密度分别为 73.98%、26.49 MJ/m3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气动马达的微型压缩空气储能系统的试验研究
    许永红, 吴玉庭, 张红光, 杨富斌, 王焱
    2023 (6):  1854-1861.  doi: 10.19799/j.cnki.2095-4239.2023.0031
    摘要 ( 189 )   HTML ( 18 )   PDF(7058KB) ( 77 )  

    压缩空气储能具有寿命长、成本低、环境污染小等优点而备受关注,然而压缩空气储能系统存在能量密度和效率低的问题,本工作提出了气动马达并联工作模式以提高压缩空气储能系统的输出功率、能量转换效率和经济性。通过对比分析了在气动马达并联工作和单独工作时,关键参数变化对气动马达输出功率、经济性和能量转换效率的影响规律。为了将微型压缩空气储能系统的膨胀机和压缩机一体化,本工作研究了气动马达正转和反转的性能。气动马达既作为膨胀机又作为压缩机,可以双模式运行,提高设备的利用率,降低压缩空气储能系统的成本。与可再生能源发电相结合的应用场景中,变工况运行是压缩空气储能系统面临的一个关键问题。以储气罐压力变化和负荷需求波动为代表的多种变工况条件在系统运行过程中常常同时存在,本工作在变工况条件下,通过试验研究了关键因素对压缩空气储能系统性能的影响情况。试验结果表明,采用气动马达并联工作模式可以提高压缩空气储能系统的输出功率、能量转换效率和经济性。当进气压力为10.5 bar(1 bar=100 kPa)时,气动马达和发电机输出功率的最大值约为660 W和380 W。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三元锂离子电池组热失控阻隔及其传热特性实验研究
    申锡江, 段强领, 秦鹏, 王青松, 孙金华
    2023 (6):  1862-1871.  doi: 10.19799/j.cnki.2095-4239.2023.0043
    摘要 ( 383 )   HTML ( 96 )   PDF(11995KB) ( 365 )  

    为了预防锂离子电池组内热失控传播引起的火灾爆炸事故,有必要在电池组中采取热阻隔措施延缓热失控过程。本工作以4块40 Ah方形NCM三元锂离子电池组成的电池组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不同隔热夹层对电池组热失控传播行为及传热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电池间无隔热夹层时,4块电池均发生剧烈的热失控行为且传热迅速,诱发上游电池热失控30 s后,下游电池左侧温度已达到364.89 ℃,相邻电池间的热失控传播平均用时仅为99.33 s;在采用6 mm厚隔热棉和3 mm厚气凝胶作为隔热夹层时,热失控传播平均用时分别延长至644.33 s和1282.33 s;而采用6 mm气凝胶作为隔热夹层时,热失控传播过程被阻断。综合对隔热性能和电池组能量密度的考虑,本研究建议选择3 mm厚气凝胶作为电池组隔热材料。进一步建立了电池热失控过程中的传热计算模型,发现诱发电池热失控的热量有81.7%来自上游已发生热失控的电池,仅有18.3%源于电池自产热;本研究结果对锂离子电池模组的安全设计以及热失控传播阻隔材料的选择具有理论指导意义。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电磁轴承自抗扰控制的抗扰能力
    李斌, 任正义, 尚一博, 张广军, 刘红, 王晨
    2023 (6):  1872-1879.  doi: 10.19799/j.cnki.2095-4239.2022.0734
    摘要 ( 147 )   HTML ( 16 )   PDF(2934KB) ( 94 )  

    自抗扰控制超调小、响应快、稳定误差小,具有很好的抗扰能力和鲁棒性。本工作以10 kWh飞轮储能系统为研究对象,针对电磁轴承PID控制在抗扰能力方面的不足,设计了双闭环自抗扰控制系统。利用Simulink建立了单自由度磁轴承的双闭环自抗扰控制系统,通过在不同位置施加随机噪声信号,验证了自抗扰控制在磁轴承控制应用中的控制能力(忽略机械误差干扰),并对比分析了自抗扰控制和PID控制的抗扰能力,发现自抗扰控制系统的响应超调和稳态误差都可被控制在±5%以内,并且具有更好的抗扰能力,为电磁轴承自抗扰控制器的实现提供了设计参考。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二次流蛇形通道锂离子电池散热性能
    陈雅, 范立云, 李晶雪, 李美斯, 徐超, 顾远琪
    2023 (6):  1880-1889.  doi: 10.19799/j.cnki.2095-4239.2023.0006
    摘要 ( 275 )   HTML ( 41 )   PDF(3573KB) ( 193 )  

    针对传统蛇形流道的大压降、高功耗问题,结合二次流结构,设计了一种新型的二次流蛇形液冷板,建立仿真模型,对比了传统蛇形液冷板和二次流蛇形液冷板的性能。另外,进一步研究了不同流速下二次流通道数量、通道宽度、通道角度、通道距离对二次流蛇形流道传热和压降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传统蛇形液冷板在增加了二次流结构后,液冷板进出口压降下降了90.69%,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传统蛇形流道的问题;随着流速的增大,不同结构参数的液冷板的冷却效果增强,在流速大于0.4 m/s后,最高温度维持在303 K左右,最大温差维持在4.5 K左右,压降和泵功随流速增大而增加;各个结构参数都存在最优值,当通道数量为7,通道宽度为4 mm,通道角度为75°,通道距离为8 mm时,系统的压降大大降低,很大程度上节省了泵功。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MDP-ADMM的数据中心储能系统优化运行方法
    陈绪昌, 王育飞, 薛花
    2023 (6):  1890-1900.  doi: 10.19799/j.cnki.2095-4239.2023.0018
    摘要 ( 213 )   HTML ( 29 )   PDF(1615KB) ( 93 )  

    为了缓解数据中心综合运行成本高、电网侧负荷峰谷差大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马尔可夫决策过程与交替方向乘子法结合的数据中心储能系统优化运行方法。首先,分析了数据中心的基本结构,并对数据中心主要设备的功耗特性以及数据中心负荷在时间维度上灵活转移的特性进行分析;其次,考虑数据中心供电可靠性、储能系统充放电功率限制、充放电损耗成本等因素,建立以综合运行成本最小和削峰填谷效果最佳为目标的储能系统优化运行模型;然后,针对模型具有多时段耦合的特点,采用马尔可夫决策过程对其解耦重构,利用交替方向乘子法对重构后的问题进行迭代求解;最后,在MATLAB仿真环境下,对某大型数据中心进行仿真分析,仿真结果验证了所提优化运行方法的有效性与合理性。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考虑温控负荷聚合调控的新能源-储能联合规划
    张伟, 罗世刚, 滕婕, 白永利
    2023 (6):  1901-1912.  doi: 10.19799/j.cnki.2095-4239.2023.0054
    摘要 ( 155 )   HTML ( 17 )   PDF(4262KB) ( 140 )  

    新能源合理配置储能对促进新能源消纳、实现减排脱碳具有重要意义。本工作考虑温控负荷聚合调控,围绕电网的低碳减排和承载能力提升,提出新能源-储能联合规划方法。首先,计及等效热容、等效热阻等热力参数建立温控负荷聚合模型,并进一步分析温控负荷与储能协同运行对配电网承载能力的影响。然后,将表征配网承载力的潮流分布均衡指标和表征配网碳足迹的碳排放指标作为目标函数,嵌入经济利润机会约束,构建双层规划模型,外层为选址问题,内层为定容问题。随后,对模型进行二阶锥松弛后,采用麻雀搜索算法+凸优化求解器的混合算法进行高效求解。最后,算例表明储能和温控负荷的协同运行有利于配网潮流时空均匀分布,提高了新能源渗透率并降低了系统的碳排放。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改进野狗优化算法的电动汽车调峰策略
    蔡新雷, 祝锦舟, 刘霡, 刘佳乐, 孟子杰, 余洋
    2023 (6):  1913-1919.  doi: 10.19799/j.cnki.2095-4239.2023.0116
    摘要 ( 237 )   HTML ( 18 )   PDF(1144KB) ( 115 )  

    针对新能源接入导致电网峰谷差变大的问题,同时考虑分时电价和碳收益的影响,本工作提出基于改进野狗优化算法(IDOA)的电动汽车调峰策略。首先,设计执行策略动态选择的IDOA,以提升原始野狗优化算法的寻优精度和寻优速度;其次,建立考虑负荷峰谷差、充电成本、放电收益和出售碳配额收益的电动汽车参与调峰优化调度模型,并以惩罚项的形式将约束条件引入优化调度模型形成寻优价值函数,使用IDOA求解该价值函数;最后,对提出的IDOA和优化调度模型进行了仿真验证,结果表明,与其他4种算法相比,IDOA在寻优速度、准确性和鲁棒性上均具有良好效果,IDOA求解调峰模型降低了电网负荷峰谷差,同时也减轻了车主用车成本。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飞轮储能虚拟同步机动态特性及对电力系统频率的改善分析
    左兴龙, 柳亦兵, 秦润, 曲文浩, 滕伟
    2023 (6):  1920-1927.  doi: 10.19799/j.cnki.2095-4239.2023.0059
    摘要 ( 275 )   HTML ( 21 )   PDF(1858KB) ( 162 )  

    “双碳”目标提出后,可再生能源发电持续增加,传统火电机组占比下降,电力系统惯量降低,频率安全面临挑战。飞轮储能虚拟同步机(VSG)具备快速响应和惯量支撑能力,能够改善电力系统频率特性。本工作首先建立飞轮储能VSG模型,分析其在不同阻尼状态下的动态响应特性,验证了飞轮储能VSG的惯量和快速响应优势,并确定2.5 MW/0.5 MWh飞轮储能阵列VSG的最佳控制参数。随后建立含飞轮储能VSG的电力系统频率响应扩展模型,阐述飞轮储能VSG的惯性响应和调频能力,并在Matlab/Simulink环境中对某区域电力系统进行仿真分析,验证飞轮储能VSG调频辅助和惯量支撑作用,能够抑制电力系统在功率扰动时的频率跌落,抬升频率最低点,改善电力系统频率恶化现状。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压缩二氧化碳储能系统研究进展
    张家俊, 李晓琼, 张振涛, 郝佳豪, 郑平洋, 于泽, 杨俊玲, 荆亚楠, 越云凯
    2023 (6):  1928-1945.  doi: 10.19799/j.cnki.2095-4239.2023.0005
    摘要 ( 780 )   HTML ( 62 )   PDF(9708KB) ( 403 )  

    压缩二氧化碳储能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压缩气体储能技术,具有储能密度大、经济成本低、运行寿命长、负碳排放等多方面优势,适合我国大规模长时储能系统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具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本文对比分析了压缩二氧化碳储能系统相比于压缩空气储能系统的优势,梳理了压缩二氧化碳储能技术的分类,其中详细介绍了跨临界二氧化碳储能系统、超临界二氧化碳储能系统和液态二氧化碳储能系统的运行原理、系统性能以及适用场景等方面特点,阐述了系统关键运行参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规律以及系统?损分布情况,得出系统性能的提升方法,进一步介绍了压缩二氧化碳储能系统的改进系统以及耦合其他外部能源系统的压缩二氧化碳储能系统对系统性能的提升效果,最后分析了压缩二氧化碳储能系统的优势和发展方向。本文旨在总结当前压缩二氧化碳储能技术研究成果,指出现有压缩二氧化碳储能系统的优缺点,为后续学者研究压缩二氧化碳储能系统指引方向,也为压缩二氧化碳储能系统实验及示范的建立提供参考。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储能测试与评价
    基于NSGA-II遗传算法的锂电池均衡指标优化
    刘宇龄, 孟锦豪, 彭乔, 刘天琪, 王扬, 蔡永翔
    2023 (6):  1946-1956.  doi: 10.19799/j.cnki.2095-4239.2023.0088
    摘要 ( 304 )   HTML ( 29 )   PDF(1863KB) ( 203 )  

    锂离子电池均衡系统主要用于解决电池组工作过程中出现的不一致现象,但现有研究在需要权衡多个均衡指标时,均衡阈值的选取缺乏理论基础。为解决该问题,本工作提出了基于非支配排序遗传算法(non-dominated sorting genetic algorithm-II,NSGA-II)对锂离子电池均衡系统的均衡指标进行优化的计算框架。首先,以均衡阈值(ΔV )作为问题参数,兼顾均衡速度、开关次数、荷电状态(state of charge,SOC)一致性最小作为多个均衡指标建立目标函数,并给出阈值与均衡指标关系式求解的方法,建立优化锂电池均衡指标的问题模型;然后,使用NSGA-II算法对多个均衡指标进行优化,并设计相应的决策策略;最后,在新欧洲驾驶循环(new European driving cycle,NEDC)工况和高速燃油经济性测试循环(highway fuel economy test,HWFET)工况下对所提算法的有效性进行验证。结果表明,电池组一致性、均衡速度相近的情况下,NEDC工况下最佳阈值ΔV =0.0232的开关频率是经验阈值ΔV =0.01的42%;同样,在HWFET工况下最优阈值ΔV =0.0156的开关频率是经验阈值ΔV =0.01的43.6%。本工作所提方法解决了以往均衡阈值难以确定的问题,使均衡系统的设计变得科学有效。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圆柱形锂离子电池真空干燥过程的数值模拟
    陈育新, 杨家沐, 李东博, 练成, 刘洪来
    2023 (6):  1957-1967.  doi: 10.19799/j.cnki.2095-4239.2023.0056
    摘要 ( 291 )   HTML ( 40 )   PDF(3784KB) ( 210 )  

    极片中的水分对锂离子电池的性能和安全有重要影响,在生产中需要通过真空干燥对其进行严格控制。目前对于真空干燥工艺的研究以实验为主,消耗了大量的能源、材料以及人力资源,且耗时较长。针对以上问题,以18650电池为研究对象,建立了扩散-流动-热传导-气液传质耦合的二维旋转模型,准确预测了真空干燥过程中电芯含水率的变化。结果表明,过程中电芯不同位置的温度、水蒸气分压、含水率较为均匀,采用均质的零维模型同样能得到准确结果;电芯材料的颗粒尺寸、孔隙率、初始含水率对水分蒸发速率有显著影响,达到相同干燥程度所需的时间相差数个小时;平衡含水率取决于温度和空气湿度,二者是影响最终含水率的主要因素;提高电芯的温度或降低烘箱的出口压力均可提高真空干燥的效率,获得更低含水率的电芯产品;以更快的速度加热电芯,更早进入真空阶段可以显著提升前期的干燥效率;在进入真空阶段后以一定频率对烘箱进行换气可以降低电芯中水蒸气分压,进而提升干燥速率,既能降低最终含水率,也可节约时间成本。本工作提出的预测模型可以快速、便捷地研究各工艺参数的影响,在锂离子电池真空干燥工艺参数优化方面具有应用价值。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含梯度孔密度骨架石蜡方腔相变传热特性
    见禹, 陈宝明, 朱彭真, 李坤
    2023 (6):  1968-1980.  doi: 10.19799/j.cnki.2095-4239.2022.0744
    摘要 ( 221 )   HTML ( 21 )   PDF(17995KB) ( 94 )  

    多孔骨架的孔密度对改善金属骨架复合相变储能材料的传热效果具有重要意义,本工作采用有限元方法,利用三种不同的孔密度对金属骨架进行梯度孔密度优化,制备五种不同方向及梯度的金属骨架,研究了侧壁面加热情况下不同方向梯度孔密度排布的传热特性。结果表明,纵向负梯度孔密度骨架传热效果最佳,在此基础上优化梯度分布,得到了采用三段梯度时的最佳工况,即纵向负梯度二工况。纵向负梯度结构改善了方腔内部流动形态,兼顾了骨架导热和流动传热的影响,从而增强了对方腔角落熔化死区的传热效果,达到了提高温度均匀性的目的。纵向负梯度二骨架相较于均匀骨架完全熔化时间缩短了8.2%,尤其在液相率达到0.9之后,相较于横向负梯度和均匀方腔的熔化速率分别提高了29%、14%。采用纵向负梯度工况时的相变储热速率相较于横向和正梯度分别提高了17%、11.6%。本研究提出的采用多段梯度孔密度金属骨架制备复合相变材料,有助于在定孔隙率不增加骨架体积的情况下,加强复合相变材料的储能效率,为更好地利用能源提供理论依据。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大数据的动力锂电池可靠性关键技术研究综述
    李放, 闵永军, 张涌
    2023 (6):  1981-1994.  doi: 10.19799/j.cnki.2095-4239.2023.0316
    摘要 ( 419 )   HTML ( 73 )   PDF(1381KB) ( 449 )  

    锂离子电池作为电动汽车的主流储能元件,其可靠性下降将导致电动汽车性能异常退化或故障频发,甚至引发安全事故,发展先进的电池故障诊断与健康状态预估技术已成为动力锂电池可靠性领域的研究热点,而大数据与电动汽车的深度融合为电池可靠性关键技术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因此,本文首先介绍新能源汽车大数据平台的数据特点与数据清洗方法,简要回顾了大数据背景下可靠性关键技术在电动汽车与大数据平台的应用现状。然后围绕动力锂电池可靠性关键技术中电池故障诊断与健康状态预估研究,以数据驱动模型为核心,整理了基于大数据的电池故障诊断和健康状态预估的研究现状与方法,分析了电池故障诊断中基于机器学习、统计学、信号学、融合模型的优势与不足;对电池健康预估中基于历史运行数据、增量容量分析法提取特征的理论基础与电池健康预估模型进行综述。最后总结了当前研究在数据清洗、电池故障诊断和健康状态预估方面的局限性与面临的挑战,展望动力锂电池可靠性关键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模型的锂离子电池SOC估计方法综述
    谭必蓉, 杜建华, 叶祥虎, 曹馨, 瞿常
    2023 (6):  1995-2010.  doi: 10.19799/j.cnki.2095-4239.2023.0016
    摘要 ( 683 )   HTML ( 71 )   PDF(2475KB) ( 539 )  

    锂离子电池由于其高能量密度、高循环寿命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电力储能和新能源汽车中。准确估计电池的荷电状态(state of charge,SOC)对提高电池使用寿命和利用效率具有重要意义。然而,锂电池是一个高度复杂、时变和非线性的电化学系统。因此,精度高的在线SOC估计方法对锂电池的实际应用非常重要。近年来,基于模型的SOC估计方法由于其闭环控制、易于实现等特点被广泛关注和研究。本文从模型分类、模型参数辨识算法、SOC估计算法以及SOC估计影响因素对基于模型的SOC估计方法进行综述,首先归纳总结了各种常见的锂离子电池模型,主要介绍了各种常见电化学模型和等效电路模型并进行对比分析;然后重点对模型建立方法和SOC状态估计算法进行梳理和对比,主要介绍了各种模型参数辨识方法及SOC估计方法并进行了对比分析;之后对影响基于模型的SOC估计方法精度的影响因素及解决方法进行分析和总结,主要从温度、老化以及电池组对电池SOC估计的影响进行分析;最后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讨论和展望。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储能技术经济性分析
    综合能源服务商储能业务目标用户主动识别方法
    郭亚威, 肖先勇, 郑子萱, 陈韵竹, 陈旭林
    2023 (6):  2011-2021.  doi: 10.19799/j.cnki.2095-4239.2023.0068
    摘要 ( 128 )   HTML ( 25 )   PDF(1770KB) ( 88 )  

    能源转型背景下,储能要实现市场化、规模化的转变,但由于当前用户对自身需求认知不准确、且供应商多采用人工调研筛选的方式,导致用户筛选不准、主观性强、效率低,储能业务开展困难。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工作提出一种综合能源服务商(integrated energy service provider,IESP)用户侧储能业务目标用户的主动识别方法。首先,基于多源数据,构建了兼顾用户多元电力需求与服务价值特征的用户侧储能目标用户主动识别特征库,该特征既能反映用户的节能增效需求和电能质量需求等需求信息,又能反映用户是否值得供应商服务等供应信息;其次,针对传统量化方法劣化指标影响易被优势指标弥补,造成识别结果不准确,本工作建立了改进的GRA-TOPSIS用户特征量化模型;再次,根据量化结果,建立目标用户主动识别坐标系,可视化目标用户主动识别结果,为储能服务开展提供支撑,帮助IESP直观锁定目标用户;最后,通过实例分析验证了所提方法的可行性与有效性。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型储能政策分析与建议
    李明, 郑云平, 亚夏尔·吐尔洪, 甫日甫才仁
    2023 (6):  2022-2031.  doi: 10.19799/j.cnki.2095-4239.2023.0140
    摘要 ( 284 )   HTML ( 62 )   PDF(1193KB) ( 219 )  

    在提出“双碳”目标后,国家针对能源发展和转型进行了规划布局。规划指出新型电力系统是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必然选择,随着大量可再生能源并网、大量电力电子器件接入,给电网稳定性和电能质量带来巨大挑战,而新型储能是战胜这一挑战的关键技术,国家和政府不断出台相关政策,激励新型储能技术创新,推动新型储能行业的发展。在国家和各省市的各类政策引导下,目前新型储能行业已经由探索发展阶段进入到商业化的快速发展时期,需要更多相关政策和补偿机制的支撑,因此对当前国内政策进行研究和分析,进而针对其不平衡、不合理之处进行有效整改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从新型储能的发展现状入手,介绍了当前国内新型储能的具体规模以及未来的规划布局;其次梳理了国家的相关政策以及各个省市的补偿手段,指出了部分省份补偿机制的合理性和可借鉴性;然后针对不同的应用场景,具体分析了新型储能的商业模式,同时引用实际工程对新型储能的商业模式进一步阐述;最后结合实际政策和具体应用找出政策制定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对当前的新型储能商业化进程提出建议,对于完善新型储能的政策体系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资讯聚焦
    储能技术在变电站测控系统故障保护和恢复中的作用研究
    蒋文辉, 李远, 王玉龙, 孔祥伦
    2023 (6):  2032-2033. 
    摘要 ( 78 )   HTML ( 17 )   PDF(340KB) ( 4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储能型光伏并网发电系统应用研究
    孙静
    2023 (6):  2034-2035. 
    摘要 ( 84 )   HTML ( 30 )   PDF(353KB) ( 24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型储能材料在建筑工程设计中的应用
    靳小云
    2023 (6):  2036-2037. 
    摘要 ( 74 )   HTML ( 20 )   PDF(357KB) ( 10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数学模型在储能锂离子电池中的应用
    芮伟芳
    2023 (6):  2038-2039. 
    摘要 ( 84 )   HTML ( 27 )   PDF(362KB) ( 10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氢能燃料电池的成本分析与效益研究
    王新
    2023 (6):  2040-2041. 
    摘要 ( 112 )   HTML ( 40 )   PDF(327KB) ( 12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储能领域新专业的高等教育培养模式探究
    陈树根
    2023 (6):  2042-2043. 
    摘要 ( 59 )   HTML ( 17 )   PDF(386KB) ( 5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储能科学与技术》征订单
    2023 (6):  2044-2044. 
    摘要 ( 42 )   HTML ( 24 )   PDF(313KB) ( 38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