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当前位置: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全固态锂电池技术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许晓雄, 邱志军, 官亦标, 黄祯, 金翼
    储能科学与技术    2013, 2 (4): 331-341.   DOI: 10.3969/j.issn.2095-4239.2013.04.001
    摘要4723)      PDF(pc) (3840KB)(8872)    收藏
    现有电化学储能锂离子电池系统采用液体电解质,易泄露,易腐蚀,服役寿命短,具有安全隐患.薄膜型全固态锂电池,大容量聚合物全固态锂电池和大容量无机全固态锂电池是一类以非可燃性固体电解质取代传统锂离子电池中液态电解质,锂离子通过在正负极间嵌入-脱出并与电子发生电荷交换后实现电能与化学能转换的新型高安全性锂二次电池.作者综述了各种全固态锂电池的研究和开发现状,包括固态锂电池的构造,工作原理和性能特征,锂离子固体电解质材料与电极/电解质界面调控,固态整电池技术等方面,提出并详细分析了该技术面临的主要科学与技术问题,最后指出了全固态锂电池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29)
    2. 锂离子电池失效分析概述
    王其钰,王 朔,张杰男,郑杰允,禹习谦,李 泓
    储能科学与技术    2017, 6 (5): 1008-1025.   DOI: 10.12028/j.issn.2095-4239.2017.00022
    摘要4116)      PDF(pc) (38291KB)(7250)    收藏
    商业化的锂离子电池在使用或储存过程中常出现某些失效现象,包括容量衰减、内阻增大、倍率性能降低、产气、漏液、短路、变形、热失控、析锂等,严重降低了锂离子电池的使用性能、一致性、可靠性、安全性。这些失效现象是由电池内部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和物理机制相互作用引起的。对失效现象的正确分析和理解对锂离子电池性能的提升和技术改进有着重要作用。锂离子电池失效分析是以电池的失效现象为起点,针对该现象选择适当的测试分析手段,设计合理、有效的失效分析流程,挖掘电池在材料制备和制造工艺层面上的失效主要原因,并能提供相关可靠有效的优化建议。本文综述了锂离子电池的失效现象及其失效机理、失效分析常见的测试分析方法、失效分析流程的设计,并列举了容量衰减、热失控和产气等方面相关分析案例进行说明。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7)
    3. 锂电池研究中的EIS实验测量和分析方法
    凌仕刚, 许洁茹, 李泓
    储能科学与技术    2018, 7 (4): 732-749.   DOI: 10.12028/j.issn.2095-4239.2018.0092
    摘要3216)      PDF(pc) (23460KB)(5423)    收藏
    电化学阻抗谱是一种重要的电化学测试方法,在电化学领域尤其是锂离子电池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如电导率、表观化学扩散系数、SEI的生长演变、电荷转移及物质传递过程的动态测量。本文介绍了电化学阻抗谱的基本原理、测试方法、测试注意事项、常用电化学阻抗测量设备及测试流程,并结合实际案例,具体分析了电化学阻抗谱在锂离子电池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钠离子电池:从基础研究到工程化探索
    容晓晖, 陆雅翔, 戚兴国, 周权, 孔维和, 唐堃, 陈立泉, 胡勇胜
    储能科学与技术    2020, 9 (2): 515-522.   DOI: 10.19799/j.cnki.2095-4239.2020.0054
    摘要3852)   HTML445)    PDF(pc) (3020KB)(5328)    收藏

    近年来,对低成本储能技术日益增长的需求促使越来越多的科研人员和工程师加入到钠离子电池基础研究和工程化探索的事业中来,钠离子电池以可观的速度在近10年内快速成长。本文首先分析了全球锂资源形势,尤其是我国锂资源存在的潜在风险;随后回顾了钠离子电池的前世今生,并着重介绍了近些年全球钠离子电池的产业化现状。根据本领域最新的研究进展,提炼出了钠离子电池在成本、性能等方面的7大优势,这些优势使钠离子电池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最后重点介绍了本研究团队在铜基层状氧化物正极和无定形碳负极等低成本电极材料研发及其工程化放大,以及钠离子电池研制和示范应用方面的工作。钠离子电池的成功示范证明了其实际应用的可行性。通过对电极材料、电解液、制造和成组工艺以及电池管理等方面进行优化,有望进一步提升钠离子电池的综合性能,尽快实现在低速电动车、数据中心后备电源、通讯基站、家庭/工业储能、大规模储能等领域的应用。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2021年中国储能技术研究进展
    陈海生, 李泓, 马文涛, 徐玉杰, 王志峰, 陈满, 胡东旭, 李先锋, 唐西胜, 胡勇胜, 马衍伟, 蒋凯, 钱昊, 王青松, 王亮, 张新敬, 王星, 徐德厚, 周学志, 刘为, 吴贤章, 汪东林, 和庆钢, 马紫峰, 陆雅翔, 张雪松, 李泉, 索鎏敏, 郭欢, 俞振华, 梅文昕, 秦鹏
    储能科学与技术    2022, 11 (3): 1052-1076.   DOI: 10.19799/j.cnki.2095-4239.2022.0105
    摘要2287)   HTML412)    PDF(pc) (1662KB)(4298)    收藏

    本文对2021年度中国储能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通过对基础研究、关键技术和集成示范三方面的回顾和分析,总结得出了2021年中国储能技术领域的主要技术进展,包括抽水蓄能、压缩空气储能、飞轮储能、铅蓄电池、锂离子电池、液流电池、钠离子电池、超级电容器、新型储能技术、集成技术和消防安全技术等。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储能技术在基础研究、关键技术和集成示范方面均取得了重要进展,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储能技术基础研究最活跃的国家,也已成为世界储能技术研发和示范的主要核心国家之一。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锂离子扣式电池的组装,充放电测量和数据分析
    王其钰,褚赓,张杰男,王怡,周格,聂凯会,郑杰允,禹习谦,李泓
    储能科学与技术    2018, 7 (2): 327-344.   DOI: 10.12028/j.issn.2095-4239.2018.0022
    摘要2092)      PDF(pc) (17246KB)(4120)    收藏
    锂离子电池材料在研发以及初期生产检测阶段,需要通过扣式电池对电化学性能进行测量。测试方法和分析方法的准确规范是精确分析评价电池材料、开发新材料及开发新电池体系的基础。本文总结了以往文献资料,结合实际工作经验,介绍实验室锂离子扣式电池组装流程、充放电性能测量和数据分析方法。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锂离子电池固态电解质界面膜(SEI)的研究进展
    梁大宇, 包婷婷, 高田慧, 张健
    储能科学与技术    2018, 7 (3): 418-423.   DOI: 10.12028/j.issn.2095-4239.2018.0059
    摘要2257)      PDF(pc) (454KB)(3818)    收藏
    固态电解质界面膜(SEI)是指锂离子电池在首次充电过程中由于电解液被氧化还原分解并沉积在电极材料表面形成的界面膜。具有离子导通、电子绝缘特性的SEI膜是锂离子电池能够长期稳定工作的保障条件,对其容量、倍率、循环、安全性能等都有至关重要的影响。然而由于SEI膜的形成过程非常复杂且表征测试的难度极大,当前对SEI膜的特性认识仍然停留在实验观察和模型猜想的阶段,需要对SEI膜的定量分析和可控优化进行进一步的探究。本文综述了SEI膜的形成过程机理、影响因素、研究思路及其现状,并对未来潜在的研究方向展望如下:研究新型正极材料表面SEI膜的形成机理以及作用;探索功能电解液的配方优化,研究新型溶剂、锂盐或添加剂的成膜机理及作用;采用原位分析或理论计算的方法深入研究SEI膜的化学组成和形貌结构;探索有效的人工SEI膜构建方法并实现SEI膜结构的可控优化。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锂电池研究中的电导率测试分析方法
    许洁茹, 凌仕刚, 王少飞, 潘都, 聂凯会, 张华, 邱纪亮, 卢嘉泽, 李泓
    储能科学与技术    2018, 7 (5): 926-957.   DOI: 10.12028/j.issn.2095-4239.2018.0162
    摘要2188)      PDF(pc) (37535KB)(3579)    收藏
    锂电池活性电极材料的锂离子电导率、电子电导率以及电解质的锂离子电导率与锂电池的动力学行为密切相关。电导率的测试分析有助于理解材料的电化学性能,常用的方法包括直流法、交流阻抗法和直流极化法等。本文根据电解质材料和活性电极材料的不同导电特性,分类介绍了电导率测试选取的方法、原理、设备、测试流程和注意事项,并结合具体案例阐述数据的分析。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锂离子电池高容量硅碳负极材料研究进展
    刘柏男1,徐 泉2,褚 赓1,陆 浩1,殷雅侠2,罗 飞1,郑杰允1,郭玉国2,李 泓1
    储能科学与技术    2016, 5 (4): 417-421.   DOI: 10.12028/j.issn.2095-4239.2016.04.003
    摘要1967)      PDF(pc) (7872KB)(3452)    收藏

    纳米硅碳材料主要成分为纳米硅与碳材料,纳米硅具有较小的颗粒尺寸,其储锂容量较高,碳材料具有较高的电子电导,为复合材料提供较好的电子通道;同时将碳与硅材料复合后能缓和硅材料体积形变带来的应力变化;此外,碳作为包覆材料能有效稳定电极材料与电解液的界面,使SEI膜稳定生长。因此,硅碳复合材料有望替代石墨成为下一代高能量密度锂离子电池负极。本文简要介绍了纳米先导专项硅负极研究团队在纳米硅碳材料方面的研究进展。通过持续的研发与技术更新,目前低容量复合材料(380~450 mA·h/g)的反弹系数、效率、压实密度、加工性能皆不亚于目前商品石墨的水平;在高容量及超高容量材料(500~2000 mA·h/g)方面,通过精细的结构设计,循环性能和倍率性能等得到了较大提升。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5)
    10. 固态锂电池研发愿景和策略
    李 泓1, 2,许晓雄3
    储能科学与技术    2016, 5 (5): 607-614.   DOI: 10.12028/j.issn.2095-4239.2016.0023
    摘要1396)      PDF(pc) (12899KB)(3274)    收藏
    很多新兴技术领域对可充放电池的能量密度不断提出新的期望和要求,已经远远超过目前电池实际达到的水平。尽早理解如何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 如何兼顾其它综合技术指标的实现,尽早确定较为可行的技术路线,是目前学术界、产业界关心的重要问题。本文作者根据对目前液态锂离子电池和固态金属锂电池的科学与技术研发现状的理解,小结了固态锂电池目前仍需要解决的主要科学与技术问题,并提出了可能的解决方案。从规模制造的角度,比较了四种含有不同形式固体电解质材料电池的特点,预测了固态锂电池的技术路线和实现时间。最后列举了日本、美国、中国政府最近提出的未来可充放电池中长期发展技术目标,分析了固态锂电池实现这些技术指标的可能性并预测了时间节点。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3)
    11. 锂电池研究中的循环伏安实验测量和分析方法
    聂凯会, 耿振, 王其钰, 岳金明, 禹习谦, 李泓
    储能科学与技术    2018, 7 (3): 539-553.   DOI: 10.12028/j.issn.2095-4239.2018.0067
    摘要2294)      PDF(pc) (14115KB)(3199)    收藏
    循环伏安作为一种重要的电化学测试方法,在电化学领域尤其是锂电池的研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常用于电极反应可逆性、电极反应机理及电极反应动力学参数的研究。本文介绍了循环伏安的基本原理、测试方法以及常用仪器,并结合实际案例,具体分析了循环伏安在锂电池电极材料反应机理、电极过程动力学以及电解液电化学稳定性方面的应用研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高镍三元锂离子电池高温存储性能衰退机理
    王嗣慧,徐中领,杜 锐,孟焕平,刘 永,柳 娜,梁成都
    储能科学与技术    2017, 6 (4): 770-775.   DOI: 10.12028/j.issn.2095-4239.2017.0004
    摘要1414)      PDF(pc) (6227KB)(3044)    收藏
    随着动力电池市场对长续航里程需求的不断提升,高能量密度的高镍三元材料已逐渐成为动力电池正极材料的开发热点之一。动力电池使用寿命一般要求10年以上,考虑到产品开发的时效性,目前一般采用加速寿命试验的方法来评估动力电池的长期使用寿命。本工作以共沉淀-高温烧结法自主合成的高镍NCM811材料为研究体系,将NCM811/石墨软包电池在60 ℃满充条件下进行存储实验,电池的高温存储寿命约为180天;采用XRD、SEM、ICP-AES、XPS和HRTEM等方法对存储前(BOL)和存储后(EOL)的极片进行表征,研究结果表明高镍材料电池高温存储失效主要与以下因素有关:存储后高镍三元材料表面副产物累积,材料表面岩盐相增加,导致电池阻抗增加;溶出的过渡金属元素在负极石墨上沉积,破坏负极表面的SEI,从而加速了活性锂的消耗。对材料进行有效的表面包覆或体相掺杂是改善高镍三元材料高温存储性能的关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6)
    13. 全钒液流电池技术最新研究进展
    张华民, 王晓丽
    储能科学与技术    2013, 2 (3): 281-288.   DOI: 10.3969/j.issn.2095-4239.2013.03.014
    摘要1430)      PDF(pc) (4969KB)(2905)    收藏
    全钒液流电池因其安全可靠,使用寿命长,环境友好,电池均匀性好,可实时直接监测其充放电状态等特点,已成为规模储能技术领域的重要设备.本文详细分析了全钒液流电池的产业化挑战,从而提出主要技术发展方向.另外,重点对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和大连融科储能技术发展有限公司合作团队在电堆,电池系统和应用示范方面的最新进展进行了总结.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61)
    14. 锂电池用全固态聚合物电解质的研究进展
    杜奥冰,柴敬超,张建军,刘志宏,崔光磊
    储能科学与技术    2016, 5 (5): 627-648.   DOI: 10.12028/j.issn.2095-4239.2016.0020
    摘要1322)      PDF(pc) (24845KB)(2882)    收藏
    目前大规模商业化的锂二次电池普遍采用有机碳酸酯类的液态电解质,易泄露、易燃烧、易爆炸等安全问题限制了该类电解质的进一步应用。全固态聚合物电解质(all-solid-state polymer electrolytes,ASPEs)电池具有安全性能好、能量密度高、工作温度区间广、循环寿命长等优点,是锂离子电池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ASPEs通常还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可以很好地抑制锂金属电极在充放电过程中的枝晶生长,所以在锂金属电池领域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应用前景。作者综述了研究较多的几种ASPEs体系,包括聚氧化乙烯(PEO)基体系、聚碳酸酯基体系、聚硅氧烷基体系、聚合物锂单离子导体体系。PEO基ASPEs是研究最早且研究最多的一类ASPEs材料,但其高结晶性造成室温Li+迁移困难、离子电导率低等问题,所以研究人员研发了一系列降低PEO结晶度、提升体系离子电导率的改性手段。聚碳酸酯基ASPEs主链结构中含有强极性碳酸酯基团而且室温无定形态,使得锂盐更容易解离,且室温离子电导率一般较PEO基要高,是比较有潜力的PEO基ASPEs替代材料。除了碳链聚合物,玻璃化转变温度较低的聚硅氧烷基ASPEs体系也因为其较高的离子电导率受到研究人员关注。在锂电池充放电过程中,Li+才是有效载荷子,电解质中阴离子的迁移会增加电解质体系的浓差极化,所以阴离子不发生迁移、Li+迁移数接近于1的聚合物锂单离子导体也是一类具有研究价值的ASPEs材料。最后,本综述讨论了全固态聚合物电解质的应用前景及未来发展方向,指出了PEO基体系的研究重点在于发展有机-无机复合体系、聚碳酸酯基体系的研究重点在于发展与其它聚合物的共混体系、聚硅氧烷基体系的研究重点在于增强体系力学性能、聚合物锂单离子导体体系的研究重点在于设计离子电导率更高的新型聚阴离子锂盐。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5)
    15. 固态电解质锂镧锆氧(LLZO)的研究进展
    姜鹏峰, 石元盛, 李康万, 韩百川, 颜立全, 孙洋, 卢侠
    储能科学与技术    2020, 9 (2): 523-537.   DOI: 10.19799/j.cnki.2095-4239.2019.0286
    摘要2736)   HTML105)    PDF(pc) (5127KB)(2821)    收藏

    高安全、高能量密度以及长寿命全固态电池被视为下一代最重要的储能技术之一,而开发高性能固态电池的核心之一就是制备性能匹配的固态电解质。石榴石型的Li7La3Zr2O12 (LLZO)固态电解质因其高离子电导(室温下约10-3 S/cm)、高电化学稳定性和对正极材料及锂金属负极良好的化学稳定性,自2007年被发现之后,便被认为是颇具前景的一类固态电解质材料。本文系统地综述了LLZO在结构调控、掺杂策略、离子输运机制认识以及界面稳定策略等最新进展;总结了对富锂石榴石结构、快离子输运行为的认识过程;并系统介绍了优化正极/负极与石榴石型固体电解质界面结构,改善界面润湿性的解决思路及LLZO基固态电解质材料构筑固态电池的进展,以期为探索全固态锂离子电池的实际应用提供借鉴。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锂离子电池和金属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计算
    吴娇杨,刘 品,胡勇胜,李 泓
    储能科学与技术    2016, 5 (4): 443-453.   DOI: 10.12028/j.issn.2095-4239.2016.04.0007
    摘要2494)      PDF(pc) (14281KB)(2764)    收藏

    锂电池是理论能量密度最高的化学储能体系,估算各类锂电池电芯和单体能达到的能量密度,对于确定锂电池的发展方向和研发目标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工作根据主要正负极材料的比容量、电压,同时考虑非活性物质集流体、导电添加剂、黏结剂、隔膜、电解液、封装材料占比,计算了不同材料体系组成的锂离子电池和采用金属锂负极、嵌入类化合物正极的金属锂离子电池电芯的预期能量密度,并计算了18650型小型圆柱电池单体的能量密度,为电池发展路线的选择和能量密度所能达到的数值提供参考依据。同时指出,电池能量密度只是电池应用考虑的一个重要指标,面向实际应用,需要兼顾其它技术指标的实现。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2)
    17. 锂离子电池用水性黏结剂的研究进展
    黄书, 任建国, 袁国辉
    储能科学与技术    2016, 5 (2): 129-134.   DOI: 10.3969/j.issn.2095-4239.2016.02.003
    摘要1302)      PDF(pc) (6826KB)(2697)    收藏
    黏结剂是影响锂离子电池电化学性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合适的黏结剂可以提高黏结强度进而降低黏结剂的用量,并提高电化学性能以及一定程度地抑制膨胀,同时水性黏结剂的使用不仅降低成本,更有利于保护环境.本文综述了水性黏结剂在锂离子电池正,负极中的应用,及其良好的电化学性能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阐述了不同锂离子电池电极黏结剂的特征和优缺点,说明可以代替有机溶剂型黏结剂聚偏氟乙烯的使用,分析了锂离子电池电极黏结剂的未来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
    18. 全固态锂离子电池关键材料研究进展
    李 杨,丁 飞,桑 林,钟 海,刘兴江
    储能科学与技术    2016, 5 (5): 615-626.   DOI: 10.12028/j.issn.2095-4239.2016.0043
    摘要1574)      PDF(pc) (16090KB)(2686)    收藏
    全固态锂离子电池采用固态电解质替代传统有机液态电解液,有望从根本上解决电池安全性问题,是电动汽车和规模化储能理想的化学电源。为了实现大容量化和长寿命,从而推进全固态锂离子电池的实用化,电池关键材料的开发和性能的优化刻不容缓,主要包括制备高室温电导率和电化学稳定性的固态电解质以及适用于全固态锂离子电池的高能量电极材料、改善电极/固态电解质界面相容性。本文以全固态锂离子电池关键材料为出发点,综述了不同类型的固态电解质和正负极材料性能特征以及电极/电解质界面性能的调控和优化方法等,阐述了未来全固态锂离子电池关键材料的发展方向以及界面问题的解决思路,为探索全固态锂离子电池产业化前景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可再生能源电解制氢成本分析
    郭秀盈, 李先明, 许壮, 何广利, 缪平
    储能科学与技术    2020, 9 (3): 688-695.   DOI: 10.19799/j.cnki.2095-4239.2020.0004
    摘要2613)   HTML160)    PDF(pc) (3084KB)(2653)    收藏

    本文对可再生能源电解制氢成本进行了系统分析,对比了碱性与质子交换膜(PEM)电解制氢的平准化成本(LCOH),并考察了规模效应、氢气压力、压缩与液化及输入功率波动性对碱性与PEM电解制氢成本的影响。结果表明:规模增加可降低制氢成本,所考察的电解系统在规模由1 MW提高至40 MW后,装置的固定成本降幅40%以上,由于电费是主要成本,平准化成本(LCOH)降幅小于25%。在固定成本投入无明显增加的情况下高压电解制氢可明显降低制氢成本,随着电解氢气压力由1 atm(1 atm=101.325 kPa)提高至30 atm,进一步压缩至700 atm的成本由1 $/kg降至0.3 $/kg;液化成本受规模影响显著,1 MW电解制氢增至40 MW时制氢并液化的平准化成本(LCOH)从8.7 $/kg降至5.3 $/kg;由于PEM对可再生能源波动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在波动性功率输入时,随着低功率(<20%额定功率)波动性的增加,PEM的LCOH成本可以优于碱性电解。随着碱性与PEM电解技术的进步,二者优劣仍需针对具体情况进行分析讨论。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 锂电池基础科学问题(III)----相图与相变
    高健, 吕迎春, 李泓
    储能科学与技术    2013, 2 (3): 250-266.   DOI: 10.3969/j.issn.2095-4239.2013.03.010
    摘要1475)      收藏
    相变是电池材料基础研究中的重要问题.对材料相变的准确认识,有利于合成制备过程中获得晶体结构与组成符合设计要求的目标材料.了解电解质中的相变可以知道其使用的安全稳定条件,利用其相变性质发展新的电解质材料.相的组分与相变趋势可以由相图简明直观地展示出来.本文小结了与锂离子电池相关的相变与相图研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